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研究经络、腧穴及刺灸方法,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。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主要内容包括经络、腧穴、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。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、疗效显著、应用方便、经济安全等优点,普遍为人们所接受,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。JyI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针灸学发展简史
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。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,如古籍记载伏羲氏“尝味百草而制九针”;“ 黄帝咨访岐伯……针道生焉”等。但是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“砭石”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,大约是新石器时代。“砭石”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,砭刺就成为刺法的萌芽时期。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,出现了精制的石针。其后出现了骨针、竹针、 金属针等,尤其是人类发明了炼金术后,金属针具的产生大大地推动了刺法的发展。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。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,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,通过长期的实践,形成了灸法。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,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,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、发展和不断完善,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:
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
主要从 战国到秦汉,以《 内经》成书为标志。《内经》以阴阳、五行、脏腑、经络、气血津液等为主要内容,从总体上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,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。其中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、腧穴、针灸方法等,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,尤其是《 灵枢》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,故又称之为《针经》,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。在这个时期,大约成书于 汉代的《 黄帝八十一难经》(简称 《难经》),以阐明《内经》为要旨,其中关于 奇经八脉和原气的论述,补充了《内经》的不足;同时,还提出了八会穴,并用 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。已佚的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》应该是这一时期有关腧穴的专著。华佗亦对针灸颇有研究,创立了“华佗夹脊穴”。 东汉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,在 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记载了许多针灸处方,主张针药并用,辨证论治。这些成就都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体系。
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
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,大约在 《黄帝内经》(简称《内经》)成书以前。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,有两种古代 经脉的文献,即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、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,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、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,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,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