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在对以砭刺、导引、推拿、气功等方法进行保健或治疗时所出现的经络现象的观察过程中,在对病理情况下所出现的经络 病症的观察过程中,以及在对针刺主治作用的观察归纳过程中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并依据当时的解剖知识,加之古代哲学的渗透影响,逐渐上升为理论,从而形成了经络学说。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早在石器时代,人类在劳动或生活中发现身上某个部位被石块刺伤或火灼伤,而其他一些部位的病痛有时会随之减轻和消除,这样反复不断的体验,逐渐意识到用石刺、火灼可以治病,这可能就是针灸疗法的起源。最原始的针具是砭石,随后又出现了骨针、石针等。到了殷商时期,开始有了金属制的针。毫针深入机体组织能引起酸、麻、胀、重、寒、热等特殊的感觉,有时还会出现沿一定线路传导的现象。这种现象《内经》称为“气至”,即“得气”,现代称为“针感”或“经络 感传”。除针刺外,艾灸、按摩等亦可引发“经络 感传”的出现。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《内经》及后世一些医书中,就有不少关于经络 感传的记载。如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所说的“中气穴,则针游于巷”,就是经络 感传现象的写照。而且,古人还观察到,针刺后能否出现“气至”的经络 现象,与疗效好坏直接相关。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所说的“刺之要,气至而有效”,正是长期针灸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。古人通过长期对经络 现象和医疗实践的反复观察及归纳总结,才得出十二经脉、奇经八脉等经络 循行线路的概念。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帛书中,只有脉的线路,而无穴位的记载,是经络 学说始源于对感传现象观察的最好佐证。因此,对经络 感传现象的观察,是形成经络 学说,特别是形成经络 线路概念的重要基础之一。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如战国初期文物《行气玉佩铭》中就记述了气功导引时气在经络 中蓄积并上下运行的情况。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病理情况下,也会循经出现一些症状体征。如帛书中,每一条经脉循行线路后都有“是动则病”和“是主所生病”的记述,这些症状的出现,又与该条经脉循行所过有关。又如《灵枢·经脉》记述的“当脉所过者热、肿”和《灵枢·周痹》的“上下移徙随脉,其上下左右相应……”等病症,都与“脉”密切相关,具有“当脉”、“随脉”以及上下联系的特点。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同时,这些循经病症与相应的脏腑也有联系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说:“五脏有疾也,应出十二原,而原各有所出,明知其原,睹其应,而知五脏之害。”说明内脏有病,可以循其相应经脉,而在体表一定部位表现出症状体征。如肝病可见两胁或少腹痛;心病可表现为胸前区及背部疼痛,并沿手少阴心经循行线路放射至手小指;胃病在足三里有痛觉异常等。《内经》对循经疼痛多有描述。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
这些循经病理现象的反复出现,经过古人的观察和总结,更加深了循经感传的经络 线路概念,并为“内属于腑脏,外络于肢节”经络 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xEK历史春秋网 - 专注于中国古代历史 |